csjx_wjx@163.com    0731-82207207

服务热线

0731-82207207

小程序样本选型

微信公众号

筒型球磨机轴瓦烧损原因及改进

2013-10-24

胡尚诚
(河门口发电厂,617065)
  摘 要:为了解决球磨机轴瓦烧损问题,河门口发电厂针对此问题,经过几年的研究及试验,提出了改进轴瓦温度测点位置,轴瓦浇铸及刮瓦工艺、调整球磨机膨胀间隙、增加回油通流能力等综合治理措施,达到了连续六年多无轴瓦烧损的良好效果。
  关键词:火电厂;滚筒球磨机;烧轴瓦
  
1 前言 
   磨煤机是电厂锅炉的主要辅助设备之一,担负着锅炉燃煤的研磨任务,普遍存在轴瓦烧损、漏粉、漏油、磨损等问题。特别是采用静压注射润滑轴瓦方式的筒型球磨机,其轴瓦烧损频繁,一旦轴瓦烧损后,恢复性检修的劳动强度大,费用高,工期长,严重威胁锅炉的安全、经济运行,很多电厂为避免或减少轴瓦的烧损,对此进行了长期的探索,但效果甚微。河门口发电厂针对该厂十二台球磨机存在的共性问题,从1989年起开展了技术攻关研究,达到了连续六年多无轴瓦烧损的良好效果。
  
2 设备概况
  河门口发电厂共装有六台中、高压锅炉, 每台炉配置两台由沈阳重型机械厂生产的筒型球磨机,型号为DTM250/360和DTM287/410。球磨机的润滑油系统属于低位油箱集中供油,高位油箱静压注射轴瓦及减速器齿轮供油方式。
  
低位油箱:低于零米地面2.5m,容积2.5m3
  高位油箱:标高12m,容积0.8m3
  油泵:CBZ-50A,出力28kg/min,工作压力1.3MPa,出口压力0.30-0.35MPa。
  球磨机轴瓦钨金材料:Chpbsh16-16-8。
  3 球磨机轴瓦烧损原因
  1985-1989年期间,河门口电厂共发生球磨机轴瓦烧损六台次,Z严重的一次轴瓦烧损产生了“抱轴”现象,致使修复时间长达一个月,经济损失达数万元之多。根据多次烧瓦事故,经过认真分析后,发现轴瓦烧损不外乎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。
  
1)球磨机轴瓦温度测点位置不合理,不能真实反应轴瓦温度。运行规程按制造厂设计要求规定轴瓦报警温度为50℃,回油温度不超过48℃,而当轴瓦温度报警时,已发生了轴瓦烧损,说明规定控制温度远高于保护轴瓦的温度,因为轴瓦钨金的软化温度为110℃。
  2)润滑油回油系统回油能力不足。为了防止轴瓦端泄回油槽不漏油,一般关小轴瓦
进油门运行,当油中机械杂质过多时,堵塞进油管上的节流孔或轴瓦上盖的注油孔,引起轴瓦断油烧损。另外,进油门处于半开状态,受振动的影响引起油门自动关闭也易造成断油烧轴瓦。
  3)球磨机罐体安装时,预留膨胀间隙不足,造成承力轴承轴瓦与轴颈油档磨损发热引起烧瓦。
  4)球磨机轴瓦钨金的浇铸工艺不当及大修中刮瓦质量欠佳,一方面引起钨金龟裂、脱胎,另一方面造成轴瓦油膜破坏,以及轴瓦同心度过差造成轴瓦承载能力降低,三个方面均会引起轴瓦烧损。
  5)运行人员监控、操作不当,球磨机进出口热风温度过高等,也是烧损轴瓦的一个重要因素。
  4 防止轴瓦烧损的改进措施
  
4.1 轴瓦温度测点的位置改进
  改前轴瓦温度测点安装在轴瓦钨金层下方的铸铁件内,如图所示,测点距钨金底层50mm,设计报警温度50℃。
  改进温度测点,直接将测温元件安装在轴瓦承载区的钨金层内,如图。

轴瓦测温点改进示意图
  温度引线固定在轴瓦回油槽内,从中分面钻孔引出。钨金及轴承座的导热系数是常量,在同等运行工况下假定改前和改后轴颈对轴瓦的传热量保持不变,那么,测温点的温度梯度dt/dr=常量。由此式可知,测温点离轴瓦钨金层愈远,即dr愈大,温度差也越大,当达到设计轴瓦报警温度时,改前测点处的实际温度大于改后测点处的温度,由此可说明,改后测温点显然能降低温度梯度,起到真实反映轴瓦温度,保护轴瓦的作用。
  改后温度测点与改前测点进行对比试验结果,改后测点反映的温度比改前提高了10℃左右,即当改后测点温度达到50℃时,改 前仅40℃以下。因此,原测温点报警时,轴瓦温度已到了60℃以上,轴瓦势必发生烧损。测点位置改进后,运行中多次发现轴瓦温度到50℃报警,停磨检查,未发现轴瓦烧损的痕迹,实践证明改进测温点能真实反映轴瓦温度。为提高其可靠性,规程仍规定轴瓦的报警温度不超过50℃,回油温度不超过48℃。
  4.2 移动球磨机轴承座台板保证罐体膨胀间隙
  
DTM287/410球磨机有三台存在膨胀间隙不足,安装预留膨胀间隙仅4-6mm,造成轴颈油档磨损发热,曾经以车削降低轴瓦钨金宽度等方式来补偿膨胀间隙,也只能达到6-8mm,而实际膨胀间隙需要8-12mm。 轴瓦钨金宽度降低后,压强升高,PV值增大,既易造成润滑油被挤出,破坏滑膜,又造成轴瓦承载能力降低,引起轴瓦发热烧损。
  针对上述问题,采取了治本的办法,将球磨机进出口承座台板螺孔扩成槽形,移动台板,将膨胀间隙调整到14-15mm,接近或达到设计要求。
  4.3 改进轴瓦的补浇及刮瓦工艺
  4.3.1 轴瓦补浇工艺
  
电厂补浇或全浇轴瓦钨金,一般采用氧-乙炔火焰进行,浇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钨金是否裂纹、脱胎。一旦发生这种情况,就容易引起轴瓦烧损。为解决此问题,河门口发电厂曾多次试验,要么火焊温度掌握不好,造成钨金硬度高而脆裂,要么挂锡不牢,引起钨金脱胎,新工艺试验如下。
  1)轴瓦油污的清洗:轴瓦清洗度的高低决定了轴承座挂锡的牢固性,因此,改进清洗油污的方法至关重要。通过试验,采用磷酸三钠溶液浸泡,轴承座冷却水室通蒸汽加热恒温,这种方式比原来的温水浸泡方法更容易将油污清洗干净。
  2)钨金的浇铸或补焊工艺:首先利用低温蒸汽预热轴座,使温度均匀,浇铸钨金时,从轴承座的燕尾槽开始,待其堆满后,再采取分层堆焊,连续施焊工艺,边堆焊边检查有无脱胎、裂纹、过热现象。一般采用听声音法检查脱胎,修刮方式检查裂纹。过热表现在硬度高,呈脆性,修刮时钨金呈粉状,以此来调节火焊温度及速度。值得注意的是熔合钨金的速度要快,以保证其塑性,否则会产生过热。
  4.3.2 钨金修刮工艺
  轴瓦处于液体润滑状态,因此,轴瓦钨金层与轴颈之间必有一层油膜承载,其油膜的承载能力取决于油膜的厚度及稳定性,这就要求修刮轴瓦工艺及质量要高,电厂一般采用刮点与磨合方式,保证轴瓦与轴颈的接触点每25×25mm面积有3点以上,接触点受球磨机起动初期磨合的影响,部分接触点要被研磨掉,因此,采取轴瓦刮点与拉交叉钭线槽的方式相结合,更有利于轴瓦油膜的稳定形成,钭线槽控制在承载区60度范围内,深度不大于0.05~0.10mm,起始点与轴端泄面保持在50mm以上,避免油从钭线槽直接溢出。
  4.4 增加回油通流能力的改进
  球磨机进出口轴瓦回油管,厂家采用单
边回油,通流能力低,单边回油管极易堵塞,因此,从轴瓦座回油槽底部两侧各引一路回油管,既满足了回油通流能力,又增加了轴承的散热效果,因为球磨机循环供油系统,轴承本身的散热很小,绝大部分热量是通过回油带走。另外,双回油管路又改善了油中煤粉、机械杂质容易引起堵塞的不利因素,同时避免了轴承漏油。
  4.5 防止煤粉进入润滑油系统污染油质的措施
  球磨机进出口跑粉势必造成煤粉从轴瓦动、静结合面进入油中,污染油质,磨损轴瓦,堵塞油管,为此采取了以下防范措施。
  1)进出口轴瓦上盖加装挡粉罩壳,因为上盖顶部与轴颈之间的间隙大于其它部位,跑粉时,煤粉很容易从此处进入轴瓦间。
  2)低位油箱原来两侧球磨机公用改成各自独立的油箱,用连通门调节事故油位,避免两侧油系统交叉污染。
  3)高位油箱加装沉积煤粉及机械杂质的装置,防止润滑油二次污染。
  4)加强运行管理,提高值班质量,防止球磨机跑粉。
  5 效果评价
  河门口发电厂从1989年2月开始,逐步对球磨机实施改进,取得了显著的效果。
  5.1 防止了轴瓦烧损事故发生
  六年多时间内未发生一次轴瓦烧损事故,运行中多次发现轴瓦温度到48℃-50℃报警,停运球磨机检查,均未发生轴瓦烧损痕迹,经分析一般是螺旋导管与料斗磨擦发热,进口风温过高,回油系统冷却水量小等引起轴瓦温度上升。
  
5.2 节约材料
  1985年~1989年与1989年~1995年相比较,由于无轴瓦烧损修补及浇铸直接节约修复费用达10万元以上,润滑油污染减缓后,年节约机油8-10t,价值5-7万元。
  
5.3 检修劳动强度降低
  近几年大修中,检查轴瓦无脱胎、裂纹现象,加上无烧轴瓦事故发生,降低了检修人员的劳动强度。
来源:《四川电力技术》1997年增刊1

©Copyright  长沙市佳信机电有限公司      湘ICP备2022008471号-1   技术支持    佰联轴承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