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sjx_wjx@163.com    0731-82207207

服务热线

0731-82207207

小程序样本选型

微信公众号

轴承保持架断裂原因分析

2013-11-11

梁华 张延芳 梁林霞
(洛阳轴承研究所,河南洛阳 200331)
  63/28轴承保持架形态为冲压浪形,材料为08钢,零件表面经气体氮碳共渗处理。常规工艺为:加热到570℃,保温3-4h,油冷或水冷。装配成套的轴承保存一段时间后部分轴承保持架发生断裂,其它零件均无异常。观察断口发现断裂位置都在铆钉铆合部位,为此对断裂原因进行了分析。
  1 检验
  从断裂保持架的轴承中任意抽取两套进行分析,编号分别为1号和2号。
  1.1
保持架的金相组织
  轴承保持架的金相检查在日本MG型显微镜下进行,腐蚀剂采用4%硝酸酒精溶液。其氮碳共渗层深度、表层及心部金相组织见表1及图1。
表1 断裂保持架金相检验结果


图1 氮碳共渗保持架金相组织 ×500
(a)心部组织;(b)1号保持架共渗层;(c)2号保持架共渗层;(d)2号保持架边角效应 (×100)
  分析金相检验的结果可知:①保持架表面经氮碳共渗处理后氮原子已渗透,在提高表面硬度的同时,心部组织也发生了改变,见图1a。②从图1b和1c可以看出,氮碳共渗层(ε相和ν′相)过深,且存在不同程度的疏松和一定厚度的黑色带状组织,2号保持架更为严重。③2号保持架的渗氮层存在明显的不均匀现象和边角效应(见图1d)。
  1.2
保持架的硬度
  保持架的表层及心部硬度检测结果见表2。从表2可以看出:两件保持架的表面硬度值相差较大,根据金相检验结果推测,其数值差别可能是由于2号试样氮碳共渗层疏松较为严重,厚度不均匀以及制样时磨削量偏大,而黑色带状组织又较厚等多种原因所致。
表2 保持架表面及心部硬度
  2 结果分析与讨论
  2.1 氮碳共渗层深度
  氮碳共渗层主要由Fe2-3N(ε相)和(ν′相)组成,硬度较高,因而提高了零件的疲劳强度和表面的耐磨性、抗蚀性能等[1]。按照工艺要求,气体氮碳共渗层深度应为0.005-0.012mm,而该批保持架的氮碳共渗层深度已达0.050mm,其主要原因可能是氮碳共渗温度较高且时间较长。氮碳共渗温度对化合物层硬度、渗层深度以及表面硬度有很大的影响,随着氮碳共渗温度的升高,化合物层厚度增加。另外,氮碳共渗温度对化合物层的不均匀性和疏松程度也有影响:温度愈高,疏松层愈厚,疏松程度也愈严重[2],氮碳共渗处理的效果就会受到较大的影响。ε相为脆性相,极易崩落,而过深的白亮层(ε相和ν′相)必然导致保持架的脆化。
  2.2 黑色组织
  黑色组织是氮碳共渗层的缺陷组织,有资料认为是一种空洞,可能是由于内氧化而产生的氧化物。它一般仅分布于零件表面深度很浅的范围内。黑色组织
的存在会降低零件表面的致密度,影响耐磨性能,且易于剥落,甚至发生断裂[1]。该批轴承保持架出现黑色组织是氮碳共渗温度偏高的结果,共渗时间愈长则黑色带愈宽,故硬度降低。从表1和表2可以推断出2号保持架氮碳共渗过热时间比1号长,因而白亮层及黑色带状较宽、不均匀并存在明显的边角效应(见图1c和1d),另外表面硬度也较低。
  2.3 扩散层及心部组织
  碳钢氮碳共渗后出炉快冷,在金相显微镜下观察其扩散层,与氮碳共渗前无明显差别。这是由于在氮碳共渗温度下渗入到扩散层中的氮均固溶于α-Fe中,在随后油冷时成为过饱和氮的α-Fe固溶体,因而看不出扩散层的深度。必须再在300℃下回火1-2h,促使氮由过饱和α-Fe中析出形成Fe4N(又称ν′相)针状分布在铁素体基体上,才能测得一定深度的氮化扩散层。但值得强调的是,在生产中采用回火法仅仅是为了显示扩散层的深度,对产品零件不宜采用回火处理,因为氮从α-Fe中脱溶后,会引起疲劳强度的下降,同时还增加了脆性[3]。据金相分析,该批轴承保持架不仅已氮碳共渗渗透至心部,而且还经历了类似于回火的过程,使铁素体基体上析出了黑色针状ν′相,见图1a和1d。
  2.4 保持架的应力
  冲压成型的保持架具有一定的冷加工应力,经氮碳共渗后必然会叠加一定的组织应力和热应力,尤其是保持架的铆钉铆合处。由于该部位冷冲压变形比较
大,再加上铆钉铆合时所造成的应力使得该部位存在较大的残余应力,造成了应力集中。当保持架由于某种原因脆性增大时,材料的强度低于残余应力,保持架就会发生开裂,从而导致轴承早期失效。
  2.5 关于保持架表面处理工艺的讨论
  由于目前国内尚无轴承保持架表面处理技术条件的标准,给分析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。据文献[4]介绍,同种类型(成分、尺寸相近,经过氮碳共渗处理)的日本保持架,其氮碳共渗层深度为0.0075mm,表面硬度及心部硬度分别为696HV0.01和171HV0.01。比较而言,该断裂保持架的渗层过深(约是日本的6倍),表面硬度偏低,而心部硬度值又偏高。结合金相组织检查和分析结果,可以确定断裂保持架的表面处理工艺确实存在诸多不足,如氮碳共渗温度过高、冷却速度较慢等。不合理的氮碳共渗工艺必然会影响保持架的使用性能和寿命。
  3 结论及建议
  (1)保持架氮碳共渗工艺不合理,致使渗层过
深、表层硬度过低而心部硬度太高,且存在黑色带状组织,增加了保持架的脆性,导致开裂。
  (2)扩散层析出的黑色针状组织是由于保持架氮碳共渗冷却速度较慢,而黑色带状组织的出现是由于氮碳共渗温度偏高造成的,2号保持架更严重一些。
  (3)轴承保持架多在铆钉铆合部位开裂是由于此处应力大且比较集中,更易使脆化的保持架开裂。
  (4)建议调整工艺并严防氮碳共渗温度过高,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。
  参考文献:
  [1]上海市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.金相分析技术[M].上海: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,1987:522-523.
  [2]柳祥训,等.化学热处理问答[M].北京:国防工业出版社,1991:133.
  [3]上海交通大学《金相分析编写组》.金相分析[M].北京:国防工业出版社,1982:311
  [4]洛阳轴承研究所.摩托车发动机曲轴轴承保持架表面处理技术研究及应用[R].1999.
来源:《金属热处理》2005年第30卷第3期

©Copyright  长沙市佳信机电有限公司      湘ICP备2022008471号-1   技术支持    佰联轴承网